当前位置:河南热线 > 地市 > 漯河 > 正文
版刻吉祥事 画印万户心
2023-02-21 09:19:00 来源: 三门峡网
关注河南热线

卢氏木版年画“武门神” 本报记者 夏泽辉 摄


(资料图)

张德琰展示自己收藏的木版年画雕版 本报记者 单义杰 摄

扫描二维码看更多内容

曾几何时,卢氏木版年画风靡一时,成为人们过年“装点门面”的必需品,后来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令人欣慰的是,现今在卢氏县文化馆还珍藏着13幅用珍贵老雕版印制的木版年画。近日,记者在该馆展厅内驻足良久,一幅幅构图饱满圆润、线条流畅细腻、人物神态栩栩如生的木版年画,令人叹为观止……

四百多年历史的文化遗珠

据该县文化部门考证,卢氏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朝中后期,鼎盛于清康熙年间,距今大约已有400多年历史,其最具代表性、最有特色的是大幅门神画,这种大门神雕版为45厘米×70厘米,国内罕见。大幅门神又分“文门神”和“武门神”两类,“武门神”寄寓驱邪镇魔,“文门神”寄寓祈福迎祥。此外,卢氏木版年画底部均用“卍”字砖排列,印有“中和恒、卢氏县(繁体)”“卢邑”“中和老店”等字样,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。

20世纪30年代,出生于卢氏县五里川镇的著名作家、翻译家曹靖华,曾把家乡的卢氏木版年画当作礼品赠给鲁迅,后被存入上海市博物馆;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主持人冯骥才,将4张墨线卢氏木版年画和11块雕版影像,收录进《中国木版年画集成·拾卷》一书中;2007年,卢氏木版年画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;2010年,在中国(潍坊)第三届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会暨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中,卢氏木版年画荣获金奖。

有专家认为,卢氏木版年画兼融江苏桃花坞木版年画线条的清秀细腻、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线条的点染丹青,以及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民族色彩鲜明的特点,在创意上追求集装饰性和愉悦性于一体的效果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,是研究中国木刻史、美术史的珍贵文化遗珠。

世代守望的民间工艺品

生产卢氏木版年画的作坊旧称“门神局”,位于五里川镇河南村的段氏家族祖宅。据段氏家谱记载,段氏祖先段以成生于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世家,其家族在明代移民迁徙到五里川镇。为延续传承祖业,段以成购买了很多上好木料,请木匠做成木版,但还未刻制便病故了。后来,他的两个儿子请来江苏、洛阳等地的雕刻印刷名师制版印刷木版年画。到清康熙年间(1670年左右),段氏后人段梦笔、段承德将卢氏木版年画不断传承光大,请来老河口、洛阳乃至江苏的能工巧匠制版。到清乾隆年间(1750年左右),段家木版年画生意达到顶峰,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,共刻成各类木版5000余块,题材除民俗信仰所需的门神、灶神、天地全神外,还涉及民间传说故事、历史典故等,印出的年画除本省销售外,还远销陕西、山西、湖北等地。

据卢氏木版年画第十二代传承人张德琰介绍,解放战争及“文革”时期,卢氏木版年画木版损失惨重、所剩无几。1967年,他偶然间在段家大院阁楼的饲料桶内发现了残存的15块木刻雕版;1982年,段氏家族后人段海东代表家族把13块木版年画原版(剩余2块由张德琰收藏)捐献给卢氏县文化馆,消失多年的卢氏木版年画再次重现。

重焕生机的非遗技艺

四周散落着木屑,各式的雕刻刀铺开在工作台上,已经78岁高龄的张德琰手握刻刀伏在一块梨木板前,专注地“雕版”。他自幼学习木刻,是一名美术教师,结婚后在岳父指导下开始学习制作木版年画,成为首位卢氏木版年画异姓传承人。

十多年来,张德琰广收门徒,培养了20多位“接班人”。“卢氏木版年画幸存下来的木版都是墨线版,套色版全部失传了。近年来,我已将套色版复原。今年,我打算再创作一些新题材的年画。作为传承人,我有责任继承创新,让这项珍贵的文化遗存再放光彩。”张德琰信心满满地说。

近年,卢氏县文化部门积极申请项目保护资金,开展木版年画的宣传、展示、培训等活动,着重培养设计、雕刻、套色、印刷等专业人才,使卢氏木版年画这项遗产得到继承发扬;该县还在原“门神局”旧址上建成了卢氏木版年画展览体验馆,免费对公众开放,使得这一古老艺术再次焕发了新的生机。

责任编辑:hN_2129